只是一位伤心的母亲想要一个解释,何至于此!
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| 江城
成都49中,一个市重点,这两天全国知名。
起因,就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坠楼身亡而想要一个解释。随后在网上迅速发酵,演变成铺天盖地的舆情。时至今日,不可描述的阴谋论都出来了,越来越多。
母亲想要的真相,得到了吗?网友内心的信服,实现了吗?
5月11日晚,警方通报,排除刑事案件,家属无异议。
目前,成都49中已经正常上课。
01
“技术差错”连连
这个事件,真的“水太深”么?
从常理来说,大概不会如一些网帖爆料那么惊悚。化学老师、出国名额云云,冷静一想就知道,过于粗糙的操作手法,是不太可能掩人耳目的,所牵扯的线索链条过长,按下葫芦浮起瓢。
现在很多相对理性的事件分析,都指向这个事的内情大概并没有那么复杂,真相可能不会脱离常识太远。
但时至今日,依然只能说“大概”。
一些基本问题,从一开始就没解决过。学校和当地的第一反应失当,随后“技术差错”连连。
决定事件走向的未必是真相,很多时候是姿态。学校一开始只有冷冰冰三言两语的官宣,以及坠亡学生母亲所述的,学校不允许观看监控视频,事发前后一个多小时视频缺失等等,让人感到,这些操作真的已经没什么好说了。
即便不说“瞒”是学校的第一反应,这至少是网民的第一观感。
随后,当地的几份通报,又相当于给舆论火上浇油。成都成华教育发布了第一份通报,且不说通报“只讲结论,不讲过程”,这一发布主体,似乎就是“教育局办案”,如何让人信服?家属也发声不认同这一调查结果。
第二份是5月11日晚,成都警方发布的通报:排除刑事案件、家属无异议。几百字的通报,看似盖棺论定,实则暗潮汹涌。
加上通报里一个“庚即”的错别字,在舆论里投射了一个咬文嚼字、字斟句酌却又无图无详细说明的官宣形象。几大央媒也都相继发声,呼吁更多细节,不可遮遮掩掩。
而由官方来宣布“家属无异议”,可脑补的画面实在太多。
舆情沟通应对讲了很多年,各类课程、培训已铺天盖地。但成效几何,舆情已经打出了分数。
02
推波助澜太多
网络发酵,一定泥沙俱下。
既然始终没有一个图文并茂、疑问一扫而空的通报,那留给各路自媒体和网民的空间就大了。
比如一个叫“熠杰”的自媒体,发文称是“一手资料”,说他联系过当事母亲。最后笔锋一滑,指责当事母亲是把公众当枪使,并类比一个事件:“我还听说某学校一男生心脏不好,上厕所不小心滑倒,把自己摔死了,事后家长把棺材放在校门口,天天放哀乐、撒纸钱,陪着闹事的七大姑八大姨开口就要钱,要学校赔一百多万”。
不说是不是真的一手资料,也不说“洗地”这种诛心之论,但这种行文模式本身,事实上达到了对母亲污名化的效果,对公众的一种“刺激”,让舆论越来越浑。
如今,这个事件正在变得复杂化、敏感化,聚焦的方向渐渐有些不可控。
03
底线和常识
在每次舆论事件之后,我们都有很多舆情分析,技巧、方式、时间段等等形而下的经验总结,已经汗牛充栋了。
但现在,我们更需要一些形而上的价值。“技术性差错”过多,说明很多系统性共识还没有建立起来。
形而上的价值,大概就是两个——底线和常识。
所谓底线,就是学校秩序的维护也好,单位的应急管理也好,舆情沟通也好,永远有一个底线:生命的尊严。
对人生命的尊重,如果被系统化、机制化、非人格化的行为模式和话语体系过滤掉,那么这样的事情很难说没有下一次,也很说对舆情的技巧性总结能起到什么有益的帮助。
另一个,则是常识。所谓常识,就是那些最基础的认识,偏向于人的本能反应。
就这件事来说,最基础的常识就是,要想让人信服,那就应该有视频记录或相应实物证据的资料,有图才有真相;一位母亲,最核心的诉求一定是给儿子要个说法;对这位母亲,正常人该有的反应是同情,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支持与哀思,都是一种人之常情。
任何一件事,无论舆论怎样发酵、事件变得怎样扑朔迷离,拿这种最根本的底线和常识去衡量一下,都不难得到答案。
现在学校、当地有关部门估计也都已经焦头烂额,可能也想问:一位伤心的母亲想要一个解释,何至于此?
那是因为一些最基础的东西,还没有解答。
*投稿邮箱:bcsxk2016@163.com*商务微信:bingchuanxiaobian
汇聚思想,分享锐见
公号ID:icereview
长按二维码关注
中国传媒榜·十大新媒体
微博·最佳深度报道媒体
今日头条·财经头条号百强
凤凰网评论·年度致敬媒体
网易号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
凤凰一点号·年度深度报道榜
新浪财经·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
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·实力榜
百家号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
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·年度新锐评论